刑天来自农村,现住在澳大利亚的乡下,从小见惯了父辈在土地上的辛苦劳作却仅能温饱,现在又目睹了大量的农田荒废,心中对土地充满了复杂的感情,特此撰文一篇。
农耕时代
如果社会处于农耕时代,那么让农民都有土地就显得非常重要,历朝历代灭亡的重要诱因就是土地越来越集中到少数人手里,农民失去土地就失去赖以生存的根本,历朝历代造反也大都平分土地的名义来吸引劳苦群众。
农民有了土地,至少就有保身家性命的基本粮食了,所以这个社会就不会太乱。
工业文明时代
如果社会处于工业文明时代,我的意思是这个社会科技已经足够发达,经济主体是工业,那么农民是否拥有土地其实并不重要,工业需要劳动力,所以把农民变成工人,让他们去工厂干活就可以挣到钱。
另外一方面,工业文明时代,就会有企业使用现代机械,大规模作业的方式来从事农业,这些企业生产的农作物成本很显然低于小农模式生产的农作物成本,这个社会的农产品价格会被迅速打下来。
当农产品价格降下来了,或者说当其它东西的价格都在涨,就农产品价格不涨或涨得慢的时候,守着一亩三分地的农民就会发现虽然他有粮食吃,但自己家似乎越来越不如别人家了。于是农民就会放弃种地,开始去工厂打工,越来越多的土地被撂荒,也就是说,当工业时代到来的时候,你想保持固有的小农模式,你都没法守得住。
撂荒之后
农村大量农田荒废,有些山地重新变林场,有些农田变成牧场,生态越来越好,野生动物越来越多。
基本只有50岁以上的农民还知道怎么种田,青壮年基本告别农田,有些甚至五谷不分了。
农民撂荒土地出去打工之后,生活普遍再上一个新台阶,由温饱走向了小康了,家里自行车先是换成摩托车,有些甚至换成了小轿车了。
一边农民蒸蒸日上的生活甚是喜人,另外一边荒废的土地甚是可惜!
流转之弊
国家现在号召农民把手里的田地流转出去,让有能力的人来做现代农业,做规模化农业。但所谓流转,其实就是土地的转租,许多还是短租,存在不少的弊病,导致流转经常流产。我观察到的当前一些流转之弊:
1、由于历史原因,许多农民都是在自家的耕地上盖房子,这造成农村的可耕地与房屋犬牙交错,形状很不规整,如果用来做现代农业,会很受掣肘,如果再加上某些农户不愿意流转土地,那可流转土地形状就更不规整了。举个简单的例子,撒农药的无人机或者飞机,没办法在有农民房子的土地上喷农药。
2、征收与赔偿。也有许多农民不愿意把自己土地流转出去,因为出租的收益非常之低(自己种的话收益更低)。可万一把土地流转出去,土地被征收用来修路或者做开发区,这个赔偿金的归属问题可能是笔扯不清的糊涂账。与其这样,还不如撂荒等征收吧。
3、做农业,需要前期好几年的收入,后面才会有好的收成。比如改良土地,比如栽种果树苗,比如建设灌溉系统。经常出现的现象是这样的:农民看到自己租出去的土地别人尝到甜头了就开始反悔,然后强行拿回土地,造成许多现代农业项目做不下去。
流转如何行得通?
1、提前做好农村规划,预先将可能用作商业的土地标记出来;
2、建设新农村,将农民房子迁移并且集中起来,让耕地连成片;
3、法律建设,保护回农村做现代农业的企业的利益,明确土地征收时的利益分配问题;
何去何从
要想做现代农业,就预示着许多农民没有土地可种,那么就需要把他们送进工厂,那么就需要这些工厂的产品有广大的销路,毕竟中国有庞大的劳动力。所以我们需要做好外销工作,光靠我们自己内销肯定是不够的。外贸是中国一切经济的动力之源。
如果不做现代农业,让农民重新种回自己土地,问题诸多,比如产量不高,单价低,收入较低,难以维持农民当前的小康生活。或许特色农业能解决一部分问题,但所谓特色,也意味着它只适合少部分人做,难以做大,比如种石斛,这市场需求能大到什么程度呢?是否极容易饱和?或者做大了就没特色,没那么高利润了,对吗?
另外,我们不可能让所有农业作物的所有参与者都重回小规模模式,任何一种农作物,只要有几家公司掌握了规模化种植的方法,他们就会严重扰动这个农作物的价格,让其它小规模模式无利可图。就像生产人参,当人类使用传统方式种人参时,人参是天价,但极少数公司使用“组培快繁”等方法快速种人参后,人参就跌成萝卜价了,其它用传统方式种人参的村民就基本无利可图了。
若干年之后
若干年之后的中国农村,他们的农田已完全机械化作业,只需要极少的机械操作工。
他们的居民区建设得与小城市差不多,在居民区的边上会有工业区,这是解决绝大多数就业问题的地方,若干的农村中又会形成一个规模更大的城市。
他们手中的土地流转权已经像股票一样,可以自由流通,买卖,所以他们也不知道自己祖上是否拥有土地,以及拥有的土地在哪个位置了。
90%的人从事的事情与农业无关,我们已分不清他们之中谁是农民的后代,谁是市民的后代。
他们彻底五谷不分了。
原创文章,作者:Xingtian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xingtian.club/the-future-of-land-in-rural-china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