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2年01月10日
原文标题:刑天跟你聊聊我们的中文优势
这文章是我在2016年写的,昨晚突然想起来了,再拿出来发布一下,略有修改。
今天刑天大叔不聊seo,想聊一下中文,粗俗地说中文是指汉字加发音加中文语法,还可以加中文背后的文化,比如书法、篆刻等,中文既指中国大陆和新加坡所用的简化汉字体系,也包括中国港澳台用的繁体汉字体系,以及日文、韩文、越南喃文(已停用)都有部分中文文化在内。
(书法的美)
主要内容:(文1393字)
一、中文的优势
二、中文的不足
三、关于中文繁简的问题
四、汉字的简化
五、关于引进外来词的问题
六、关于中文的未来
正文
一、中文的优势
首先,汉字对于我们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来说,功不可没。在历史岁月里,交通不像现在如此发达,经常是一小拨人住一块儿,彼此没什么来往,所以在描述同一个东西时,传着传着就发音不一样了,于是就形成了方言。在世界的大部分地区,文字是表音的,而不是表义的,所以每个地方按照自己方言来拼写,就很容易形成不同的文字,每个地方有自己的文字后,不同地方人坐在一块儿很难聊得清楚事情,时间久了,就成为不同的民族,再久了,就成为不同的国家。一个国家一旦有自己的文字后,一般会放弃祖先的文字,那样历史书籍看不懂了,父系民族的认同感也就没了,这从韩国的经历可以证明,韩国放弃汉字使用谚文之后,新一代韩国人连自己电视剧大长今中的药名都看不懂了,慢慢地就忘了自己也曾是中原国家的一部分了。而我们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一角,与外界连通的道路狭长且气候恶劣,并且中原地带面积够大,这一切让我们中华文明得已绵延数千年而不灭绝,中华民族孕育了汉字,汉字与其它民族的语言不尽相同,它侧重点是表意,同一个汉字,不同地方人都认同它的意思,但可以发不同的音。
这样以来,就算是广东人和上海人坐一块,没法对话,也能够用文字来沟通了,所以千百年来,我们祖宗留给我们的《论语》、《孙子兵法》我们依然能看懂,固然期间汉字的发音经历了太多变化,但汉字表意的特点让中华民族各地子孙后代能够读懂老祖宗的经典。再看看欧洲大陆,欧盟搞了那么多年,还是没统一,英国人还老要退出欧盟(写文章时英国还没退出欧盟),为什么欧洲那么多小国家,有个很重要的原因是语言多,彼此容易生分,许多语言,其实许多都是罗马帝国语言的方言版。
二、中文的不足
虽然中文于国家统一有功,但眼下里,中文发展并不是很顺利,中文的贡献是它避免了发音的走样导致人群的分裂。但在大航海时代之后,世界一体,人类交流已不受大江大河阻隔了,所以眼下文字的作用主要就是沟通了,同一文字形成不同的变音的可能性越来越少了,所以表音的语言就已够用。而且我们的中文,原来的表意部分,所能表的意思也越来越牵强了,比如“计算机”三字,已经跟“言”、“竹”、“木”基本无关了,中文优势不再那么明显。另外方面,随着各民族交流日趋密切,越来越多新鲜事务涌进来,我们都来不及给它取一个中文名,比如AlphaGo,而如果直接取音译,中文在此方面就不拿手,容易不统一,比如:阿尔发狗?阿儿法够?这经常造成引入词的速度慢于科技的发展速度。另外,随着电脑、手机的普及,大家使用输入法打字,取代使用笔写字,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只是记得汉字的发音却忘了它是怎么写的,这么发展下去,大家掌握汉字的难度将会越来越大,而英语、法语等,相对来说,这个问题会不那么严重,因为记得了单词的发音,基本上就知道怎么书写。
(形色各异的鬼字)有的朋友可能会说,中文还有其它亮点,比如它很优美,有很多璀璨的成语,比如说英文说鬼,可能是ghost、monster,而我们可以说魑魅魍魉,而且我们有许多非常优美的诗句。但是这些在表音的语言里也有,不是吗?最为关键的是,语言,首先应该是用于沟通的。
三、关于中文繁简的问题中文中的繁体字更能记录这个字的历史,它要么象形,要么表意,要么形声,在表义这个角度来说,繁体字显然比简化字做得更好,比如“书”、“画”,它们的繁体字是:
这两个字相同的上半部其实是三个手指秉着的一枝毛笔,因为书写与画画都要用笔来画,其实不仅“书”与“画”有笔,“笔”的繁体字:
也是有笔的,但是这些在简化时都简化掉了,从保留字义的角度来说,实在可惜。
繁体字更容易理解它的意思,简体字有些过度简化,它的本来意思就容易丢失,比如:“驭”、“权”、“奴”这三字,你能看出来它的意思吗?连音都看不出来。所以我赞成在书写的时候,用简体字,在显示的时候,可适当使用繁体字,我也赞成要恢复那些优化过度的汉字原来面貌。
四、汉字的简化
不得不说,繁体字中有很多字确实过于繁琐,比如“乌龟”的“龟”字:简直就是一只乌龟的肖像画,表义绝对到位,但书写时实在繁琐。所以简化汉字历朝历代都在做,国民政府在做,解放后新中国也在做。而简化汉字的过程也是自然而然的过程,往往就是人们在写汉字时为了追求更快的书写速度,所以人为的减少笔画,或者替代笔画形成的,比如上文提到的“书”,我们看看古代那些大书法家是怎么写的:
书法家都这么写了,他们的粉丝就会去临摹他们的字,然后这些省写(简化)的“书”就传开了,所以写字人有了简化的原始需求,书法家跟着学样子,然后书法家又将简化的意思传递得更远。
再比如说“尧”和这系列的“浇”、“饶”等简化字都来源于”尧”的简化,而”尧”的繁体字上面有3个“土”:
连着写三个“土”字实在太麻烦,古人在用毛笔书写这个字的时候,琢磨了许多种既流畅又快速的表达方式,比如上图的行书,以及下图的草书:
有些草书晦涩难懂,不易辨识,比如上图鲜于枢图1、4、任政图3的“尧”与“老”的草书过于相像,需要结合上下书才能判断出这到底是哪个字,所以更多的临摹之人会将胡问遂和鲜于枢图2的写法发扬光大,而胡问遂的这个“尧”确实也既快速流畅,又与其它字有很高的辨识度,于是后人在正式确定简化汉字时,将这样的”尧”作为正式的汉字。所以说,绝大多数简化字是古人约定俗成,近代人一蹴而就的过程,绝对不是因为近代人随意拍脑袋。
五、关于引进外来词的问题
中文必定会夹杂外来语言的,想把每个外来语都翻译成中文,这不现实,特别是现在自媒体时代,也很难去管了。所以最终的中文看起来,可能既有英文的单词,也有日语的汉字,还有其它语言的各种乱入,就是一个混和体,也许未来人体也是这样,难道不是吗?日文其实也是一种中文的简化,日文发展出符号化的草书,以及截取汉字的偏旁部首作为一种拼音,然后用这种拼音去引入外来词汇,而我们中文则用汉字的谐音来引入外来词汇,比如巧克力的日文:
チョコレート
我并不认为用”巧克力”三个字的表达会比日文表达更好,反而用汉字表达可能会引起一些歧义。有种观点说,日文的问题是太多词都不用汉字去翻译它,而采用直接引用外来词的拼音,这会造成日文中外来词汇越来越多,让日文越来越难懂,比如说咱们中文把computer翻译成“电脑”,而不是康普特,但日文却用它的发音直接引入了:
コンピューター
在中文里,在许多现代科学领域,这种现象也很多,比如医药行业也充满大量的音译词,并且中文经常直接引用英文单词进来,比如说我所在的搜索引擎优化行业,更多的时候,大家称呼它是SEO。出于文化保护的角度来说,直接使用外来词,或者使用音译词都不是最佳,最好的方式是国家要频繁公布最新的词组(意译词),并且约定在重要的公共场合必须使用这些意译词组。
六、关于中文的未来
中文的未来,以及所有语言的未来,应该是大一统,英文、日文、法文中会有大量来自中文的单词“casino”、“Bok Choy”、“dim sum” ,中文也会包含大量音译词,以及直接的“5G”之类的外来单词,另外中文的简化还会继续,那些使用频率低的多音字,那些生僻字慢慢会被合并成最简单不用动脑子就能想到的音或字。
原创文章,作者:Xingtian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xingtian.club/what-are-the-advantages-of-our-chinese-language/